close
         “初一早,初二早,初三睏到飽……”教授一邊彈著吉他一邊唱著台灣歌謠,仿佛搭乘時光機來到了六七零年代的台灣。
         那時候的台灣,正面臨著經濟起飛之時,人民意識興起,想有自己的文化特色,不想被外國人或中國打壓,台語便成為一種抒發自己心意的媒介,教授滔滔不絕得提起當年勇,令人讚嘆萬分,歌謠慢慢成熟,我們用自己的語言節奏,創造新的活力,注入在人民心中,蔚為一股風潮,布袋歌仔戲的靈活手指也在教授手中形成隱形的玩偶,讓人沈醉在其中,仿佛看見了人偶在眼前演出一場精湛的戲曲,搭配標準的台語及腔調,我有穿越時空來到早起野台的感覺,那種風騷似乎是一種留念,古色古香的傳統文化,在現代人眼中看似守舊的樂曲,其實其中韻味無窮,帶來的是波濤洶涌的情緒或淡淡滲入的悲傷,當詞被改成國語時,反而有缺乏一些感覺的慨嘆,少了一點感動人心的因素。
         教授繼續手舞足蹈的表演著,唱了好幾首歌謠,“歌謠=民謠”嗎?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,一個時期的人民喜愛傳誦的歌曲不代表就是歌謠!似乎在風格上稍有差異,當今人們所喜愛的曲目偏向搖滾鄉村風,這些特色其實是受國外影響,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曲風,但是人們可是非常熱愛這些音樂,例如:五月天啦,信等等……。然而有廣大群眾的歌手卻多半是真的有自己國家特色的歌手,像江蕙,一個封歌演唱會就全台遍佈好幾十場,年齡層橫跨時代,可見大家對自己的音樂仍是有熟悉的感覺及想加以保護的心態。
         “好了,差不多下課囉!下週見!”教授的提醒讓我回到了現實,仿佛已經在古代尋訪了一遭,那是一種特別的悸動,傳統與現代的交集,我們從音樂裡看見了過去的輝煌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廖廖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